信息与电子学部

信息与电子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士后» 招聘信息» 信息与电子学部» 信息与电子学院

信息与电子学院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招聘公告

信息与电子学院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招聘公告

一、团队介绍

  1.团队简介

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围绕平安中国、科技强军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复杂环境科学探测”战略科研新方向,开展极端条件探测、协同组网传输、多域智能控制研究;在首席科学家张军院士带领下汇聚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融合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院士5人(含顾问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优秀青年教师13人,硕博研究生260余人;近三年承担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80余项;在谐振式传感器与应用、多光谱智能检测、临近空间原位探测、高速通传数据链、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北京理工大学本部为核心,北京理工大学(珠海)、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为科研增量的多地协同发展模式,全面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创新实现与引领。

  2.成员简介

郑德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心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理事,机械工业仪器仪表元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智能感知技术、生物电信号检测、新型传感器技术研究。目前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家自然基金面上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高镇,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协同组网传输。主要从事MIMO通信与智能信号处理。曾获得IEEE Transactions Broadcasting 2016最佳论文奖、IET Electronics Letters 2016最佳论文奖、UCET 2020最佳论文、IEEE/CIC ICCC 2021最佳论文,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0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编委、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编委。

边丽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中国电子学会优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专委会委员,获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SPIE Photonics West最佳论文奖。2018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期从事计算成像与感知领域的研究,发表顶级SCI论文30余篇,包含Nature子刊LighteLight,光学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等,视觉领域顶级期刊IEEE T. Image Processing等,被引750余次。

毛天奇,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面向5G/6G的通信信号处理、通信感知一体化、AI/语义赋能无线通信以及跨域无线光通信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引近1400次,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COMSTWCMJSAC等权威SCI发表论文17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入选中国电子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和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获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IEEE GLOBECOM 2023 WorkshopIEEE IWCMC 2024的最佳论文奖等;任IEEE CLIEEE OJVT编委、IEEE Network首席客座编委和IEEE OJ-COMS客座编委,并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青年委员和IEEE VTS无人机委员会委员。

胡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谐振式MEMS传感器、临空环境感知与探测等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10余项。获教育部和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二、招聘信息

  1.招聘方向及人数

1.极端条件探测

新型传感机理与器件、光量子探测、计算机视觉、天//空基探测系统等;

2.协同组网传输

协同组网传输、跨域通信、大规模MIMO通信等;

3.跨域集群控制

协同感知控制、多源信息融合决策、群体智能优化与博弈对抗等。

  2.招聘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学术道德和职业精神;

2.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已取得博士学位,且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

3.具有仪器、控制、通信、电子、机械、计算机、物理、航空航天等相关学科背景并取得业内认可的代表性学术成绩,具备扎实的理论技术基础;

4.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合作能力;

5.符合国家及学校招收博士后的其他条件。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秦同

联系电话:15210616146

联系邮箱:qintong@b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