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空天网络信息技术研究所招聘公告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空天网络信息技术研究所招聘公告
一、研究所介绍
1. 研究所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空天网络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空天网信所”)的前身是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网络实验室,历经20余年砥砺奋进,已成长为一个多学科(网络空间安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融合、双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优势互补的大型综合科研团队。研究所支撑“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建设,是“社会治理智联网技术”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的主要力量。2021年,研究所支撑“科技支撑平安中国”和“智慧社会科技创新发展”未来20年战略研究,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智治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牵头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工程某专用通信体制的论证,形成工程标准草案。
2.带头人简介
安建平,从事空天信息网络与安全、空间信号处理等方向研究,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项目、国家主题、载人航天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民用航天等40余项课题。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7项;发表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6项。
3.成员简介
王帅,从事卫星通信、抗干扰通信、抗侦测通信等方向研究,教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和横向合作项目近20项,与航天一院、二院、五院、九院、中电集团、兵装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到校总经费超过4200万元;在IEEE JSAC/TWC/TSP等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信作者论文2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件(其中第一发明人19件),1项发明专利以150万元价格形成成果转让(受让方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北斗”全球导航星座、“天通”移动通信卫星系统。
李祥明,从事信息论与编码、物理层安全、通信计算等方向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项目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1项,以及负责都科摩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企业横向项目。负责研究经费共700多万元。在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等国际期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
张中山,从事空天信息网络、移动通信、自组织网络等方向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撰写“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重大出版工程规划资助的5G关键技术与应用丛书《全双工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1部,担任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China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编委。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60余篇,SCI他引800余次;授权美国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成果获2016 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潘高峰,从事面向空天信息网络的信号处理、性能建模与优化、安全传输策略设计等方向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面向空天通信网络领域的安全/隐蔽通信技术等研究;以项目主持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各1项,国家级项目课题/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各1项。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在IEEE WC、IEEE TWC、IEEE TCOM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截至目前Web of science核心库引用4400余次(h因子38),谷歌学术引用6400余次(h因子45);2024年入选World’s Top 2% Scientists—“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连续五年(2020-2024年)入选World's Top 2% Scientists—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波兰国家科学中心基金(National Science Centre Poland)等评审专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等多个SCI期刊编辑。
关鹏宇,从事超高速光通信、时域透镜光傅立叶变换与信号处理及其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持多个日本、丹麦的高竞争度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1500万人民币。回国前工作于丹麦科技大学,长期从事超高速光通信与光信号处理研究,包括时域透镜光傅立叶变换、非线性光学,光载无线通信和全光网络等。基于全光信号处理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2019年被丹麦科技大学授予终身教职高级研究员/副教授。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s Express,IEEE PTL,IEEE JLT等国际权威期刊,光纤通讯展览会及研讨会(OFC)、欧洲光通信大会(ECOC)和激光及光电大会(CLEO),共计论文9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国际发明专利 4 项(已授权 3 项),获得2016年欧盟地平线奖Horizon Prize,表彰突破光传输壁垒(集体获奖)。被邀请在国际顶级会议OFC、CLEO和亚洲光纤通信会议(ACP)作特邀专题报告。受邀担任国际会议 OECC/PSC2019,PSC2020的技术委员会委员。
范戎飞,从事联邦学习、边缘计算、无线网络资源分配方向研究,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基础预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在IEEE TWC、IEEE TCOM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4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达3000余次(截至2024年4月)。
曾捷,从事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大模型与通信、空天信息网络与安全等方向的研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小米青年学者。近年来,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安全通信领域,围绕安全、鲁棒和实时性需求,针对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大模型与通信、空天信息网络与安全等方向展开研究。以负责人身份承担纵向项目8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项目20余项,总经费超过40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COMST/JSAC/TWC/IOTJ等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编撰出版中文学术专著4部,英文学术专著1部;获授权专利50余项(排名前二的40余项),含国际PCT申请10余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项,牵头制定通信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各1项。
巩世琪,从事空天网络与安全通信,空天阵列信号处理,物理层安全,6G移动通信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负责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
叶能,从事空天多用户通信与安全、多址接入、智能无线通信等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空天多用户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研究,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研究课题,提出空天多用户通信信号新表征方法,突破智能化多用户收发新体制。依托项目发表论文SCI论文30余篇(ESI高被引3篇),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论文Google总引超过千次。以第一作者在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际国内专利10余件(美国专利3件)。相关成果应用于某国家重大型号建设,并在3GPP/IMT-2020/IMT-2030等标准化组织形成影响,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二、招聘信息
1.招聘方向及人数
空天通信、无线安全通信、无线隐蔽传输等方向6人。
2.招聘要求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相关学科。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潘高峰
联系电话:13882261314
联系邮箱:gfpan@b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