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电子学部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士后» 招聘信息» 信息与电子学部»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与电磁空间安全研究所招聘公告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与电磁空间安全研究所招聘公告

一、研究所介绍

  1. 研究所简介

网络与电磁空间安全研究所隶属于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术带头人为军事科学院王沙飞院士。研究所面向网络与电磁空间重大安全需求,围绕电磁频谱认知、智能信息博弈、先进电磁仿真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致力于培养网络与电磁安全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2.带头人简介

何仲夏,从事太赫兹芯片,太赫兹高速通信,太赫兹通信感知系统等方向的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目前作为负责人主持瑞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VRVinnova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4项欧盟H2020项目及MSCA国际博士生培养项目。回国前作为副教授全职工作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13篇,含IEEE SCI期刊论文54篇,欧洲美国瑞典授权/申请专利9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2021年任MDPI Sensor特刊客座主编,获2020IEEE EuCAP最佳论文奖,2019年任欧洲微波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2018年任欧盟光电集成电路工作组CA16220汽车应用领域工作分组组长, 2015年获得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校董事会奖, 2014年获得瑞典诺贝尔基金会SKAPA未来发明家奖项。

  3.成员简介

沈忠祥,从事电磁安全与防护领域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IEEE AP-S Fellow 评审委员会委员(全球共12人), IEEE AP-S杰出演讲人 (全球共9人), IEEE AP-S MGA委员会主席等,担任IEEE OJAP主编,IEEE TAP副主编,IEEE AP Magazine副主编,发表高水平论文220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2017年授予 IEEE Fellow荣誉头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3D频选结构,开创电磁频选领域新纪元;原创双谐振设计概念,开拓幅度选择与空域选择新方向,研制国际上屏蔽最好的高功率保护屏,并取得示范应用;研制小型化超宽带天线: 0.8-20 GHz双极化喇叭天线和2-18 GHz低剖面端射天线,为当时同类天线的带宽世界记录。

张延军,从事高性能并行处理电路设计方法、实时图像处理电路设计方向研究,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研究成果已经用于企业的设备生产。

潘小敏,从事电磁空间安全、深度学习、电磁成像与三维重构、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等方向的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课题,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课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骨干参与了20余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群体项目和重大、重点项目等课题。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论文发表于本领域顶级杂志,如《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等。

李岩,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辐射源感知识别与深度学习等方向研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事业横向项目10项,累计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1本。

高翔,从事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毫米波/太赫兹器件与系统、阵列天线与波束赋形等方向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民用航天项目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曾主持/参与重大国家、国际研究项目10余项,包括澳大利亚CSIRO首席执行办公室(OCE)博士后基金项目、澳大利亚技术中心(DMTC)项目、澳大利亚太空未来科学平台(Space FSP)项目、新加坡科学研究院(DSO)项目等;在IEEE Trans. Microw. Theory Techn., IEEE Trans. THz Sci. Technol.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Supercond. Sci. Technol.Appl. Phys. Lett.等核心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含SCI期刊论文47篇);已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16项。

金城,从事电磁安全--隐身与防护、电磁隐身表面、一体化隐身天线等方向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发表SCI论文51篇、EI论文52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录用论文1篇,在IEEE TAPIEEE TMTT期刊发表/录用论文19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受理发明专利10个。

丁海川,从事空天安全通信、隐蔽通信、5G/6G移动通信等方向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参与多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项目,回国前全职工作于三星北美研究院,从事6G系统的预研和标准化工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52篇,含IEEE SCI期刊论文34篇,授权/申请专利4项,含美国专利2项,受邀为Springer撰写专著章节1篇;获2018IEEE TCGCC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2016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高红伟,从事先进电磁建模方法、机载设备的电磁兼容分析,复杂环境中的电磁干扰方向研究,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IEEE TAPIEEE AWPLPIER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EI期刊论文20篇,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领域基金等重大项目3项。

丁旭辉,从事卫星通信,物理层迭代接收技术,信道编译码等方向研究,特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空天高安全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研究,牵头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航天科技集团卫星地面检测设备研制、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等10余项国家及重要科研任务,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在国际/国内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二、招聘信息

  1.招聘方向及人数

电磁信号处理、电磁频谱感知、电磁空间博弈等方向共6人。

  2.招聘要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相关学科。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丁力

联系电话:13701077291

联系邮箱:ding_li@b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