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我校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选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昨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发布《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选结果的通知》(博管办[2019]35号),我校刘晓明、左佩、付时尧、倪俊、王潘丁、黄橙共6人入选该项人才支持计划。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博士后专项支持计划,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生活费4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20万元。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全国共选拔资助400人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十三五”以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积极推进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2019年4月,学校修订了《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北理工发[2019]12号)和《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办法》(北理工办发[2019]29号)及系列配套文件,健全岗位设置,优化聘期管理,畅通发展通道,实行宽带薪酬,着力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引体系,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将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成为高层次青年教师队伍储备的重要来源、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和产学研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促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十三五末建设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结构优良的博士后专职科研队伍。

    附:2019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

2019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所在学院

合作导师

所在博士后流动站

1

刘晓明

机电学院

黄强

兵器科学与技术

2

左佩

机械与车辆学院

姜澜

机械工程

3

付时尧

光电学院

方岱宁

光学工程

4

倪俊

自动化学院

夏元清

控制科学与工程

5

王潘丁

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方岱宁

力学

6

黄橙

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陈少华

力学

 

 

    刘晓明,男,1990年12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拟入站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黄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生物目标的微纳操作机器人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mall(封面文章)、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上发表SCI论文4篇,在机器人领域两大顶级旗舰会议ICRA、IROS以及其他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并获得IROS 2015最佳应用论文提名奖以及ICMA 2018最佳论文提名奖等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两项,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8年度工信部创新创业一等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北京理工大学优博育苗基金。

    左佩,女,199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机械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姜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微纳制造技术。目前,已在SCI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付时尧,男,1992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学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方岱宁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光场调控技术和新型全固态激光器。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员,担任美国光学学会、自然出版集团(NPG)及Elsevier等学术机构的期刊审稿人,中国激光杂志社期刊审稿人。至今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9篇,包括光学领域顶级刊物10篇。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其中6项已授权,其他均已公开。出版专著1本,并获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于2016年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于2018年入选第九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博士就读期间,曾获2017年度工信创新创业奖学金特等奖(全国仅十人)、“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荣誉称号(全国仅十人)。曾获北京市优秀团员,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曾获2018年特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周立伟奖学金,连续四年获一等学业奖学金。

    倪俊,男,199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现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夏元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人车理论与技术。曾主持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Top顶级期刊论文7篇),以第一作者授权或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10余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科技委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智能委员会副秘书长、SCI期刊客座主编等学术兼职;担任2017APAC Automotive Conference、2018 IFAC E-CoSM、2018SAE Congress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主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无人公交车、无人小巴车、无人物流车、无人巡逻车等民用或军用无人车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入选2016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2013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8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2017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等省部级以上奖项。

    王潘丁,男,1995年11月出生,预备党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力学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方岱宁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材料与结构CT重构数字化建模与图像有限元方法。至今为止已发表SCI论文8篇,搭建了一套力学在位加载双源双探DR/CT成像系统,该系统承担了军委科技委、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两机专项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立项了增材制造空心颗粒评价国家标准。研究生期间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优秀科研奖等奖励。

    黄橙,男,1992年10月出生,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力学专业,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力学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陈少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结构材料力学。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含ESI高被引1篇)。研究生期间先后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两次)、重庆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重庆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及重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