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材料学部

生命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士后» 招聘信息» 理学与材料学部» 生命学院

生命学院绿色生物制造团队招聘公告

生命学院绿色生物制造团队招聘公告

一、团队介绍

  1.团队简介

绿色生物制造团队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材料学院以及前沿交叉学院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双碳”和生命大健康重大需求,注重医工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开展融合功能介质调控和绿碳清洁转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团队现有正式人员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助理教授1名。具体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功能化离子液体设计及其微环境作用调控;生物基化学品(如生物燃料、医药分子等)和功能材料(如纤维、薄膜等)绿色合成;光动力抗菌和污染物消解,酶固定化及仿生酶工程,柔性可穿戴传感器件及发光器件构建等。课题包括:1.多维度生物基材料(发光材料、抗菌纤维、医用薄膜、载药微球、植物多酚等)绿色可控制备;2.化学-生物级联制备生物基产品(乙醇、单糖、氨基酸、寡糖、药物分子等)及酶固定化新技术;3.多功能离子凝胶的设计及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呼吸运动监测,伤口敷料,电子皮肤等);4.基于光动力的抗/抑菌、抗生素/抗性基因降解、创面治疗以及受限空间内院感消杀技术。

  2.带头人简介

孙剑,教授、博士生导师、整合生物学系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入选2023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特立青年学者,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委会委员、精细化工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委会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医药生物用膜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基于离子液体的绿色过程研究,在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Energy Environ. Sci., Chem. Eng. J.,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美国专利3项、日本专利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现担任Green Energy and Resources创刊编委,InfoMat, SusMat, Energy Environ. Mater., InfoScience, Green Chem. Eng. 等期刊青年编委。参与完成万吨级EG/DMC工业化示范项目1个。

  3.成员简介

阎继鹏,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物质与离子液体相结合的高效转化利用研究。在Adv. Funct. Mater., Chem. Eng. J.Green Chem.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及著作章节20余篇;主持或重点参与了由美国能源部、加州政府、及旧金山湾区前沿生物科技公司支持的生物基燃料及材料相关研究项目25个,项目总金额超过4000万美元。担任中国化工学会过程强化委员会青年委员,MDPI期刊Polymers以及“Colloid and Surface Science”编委。主持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1项和“基于离子液体的离子型纤维素醚工艺强化及改性产品开发”横向课题1项。

赵东旭,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几年主要围绕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纳米生物医药技术等领域开展工作,承担或分担企业或国家项目多项,具有规模化制备生物产品的经验,相关工作发表在国内及国际Biosens. Bioelectron.ACS Appl. Bio Mater., Nanomaterials, Coord. Chem. Rev.,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

刘桂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天然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J. Integr. Plant, BiolChem. Eng. J., Chem. Eng. Sci.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IF大于10的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受邀担任国际期刊 J Biochem 客座编辑。负责或主要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科技开发与合作项目3项及校级基础研究项目2项。

赵伟东,特别副研究员,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小米青年学者。长期从事生物纳米传感器的设计和疾病早期诊断方面研究,在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任The Innovation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期刊青年编委。

二、招聘信息

  1.招聘方向及人数

1.生物基功能材料、柔性传感与生物分析检测,1-2

2.光催化、绿色化工过程,1-2

  2.招聘要求

135周岁以下,已获得国内外重点高校博士学位或已取得被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

2)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生物医药等相关背景经验者;

3)具有较强的实验设计、文章和项目写作能力,在所属领域取得优秀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过一定数量高水平论文者优先;

4)积极上进的科研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有以下研究经历或之一者将优先考虑:

1)从事离子液体相关工作,具有有机合成功底;

2)从事纳米或生物基材料研究,掌握3D打印技术;(3)从事光化学或光催化研究;

4)从事生物质分离及转化工作。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阎老师、赵老师

联系电话:15210871920 ()15801529690 ()

联系邮箱:6120210057@bit.edu.cn

zhaoweidong@b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