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材料学部

材料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士后» 招聘信息» 理学与材料学部» 材料学院

材料学院先进储能材料与智能器件创新团队招聘公告

材料学院先进储能材料与智能器件创新团队招聘公告

一、团队介绍

  1.团队简介

先进储能材料与智能器件创新团队以吴锋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由多位青年优秀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发展“轻元素、多电子、多离子反应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学术思想,协同攻关研究与开发高比能金属离子电池、多电子新体系电池、固态电池、智能电池等多种新型二次电池技术。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在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60余人,团队成员间优势互补,交叉合作,所有成员皆具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与经验,团队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带头人简介

吴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杰出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材料学院首席教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洁能源与动力领域主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新型二次电池项目连续三期首席科学家(2002-2019)、Science合作期刊《Energy Material Advances》主编。

吴锋院士长期从事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700余篇,连续被列为爱思唯尔正式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3部,参编多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均排名一),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突出贡献奖等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国际电化学学会(ECS)电池技术成就奖、国际车用锂电池协会(IALB)首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4项国际奖,中国储能杰出贡献奖。

  3.成员简介

谭国强,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材料系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从事新能源材料、高比能电池、电池失效分析、再生利用及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研究体系包括金属离子电池、金属硫族/卤族元素电池、固态电池、智能电池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高层次人才启动计划、企业开放课题和横向项目等。迄今在Nat. Energy,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等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出版学术专著2本。

高洪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等电池体系关键材料与电池结构设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青年编委。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 Chem.,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骆相宜,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新型二次电池与材料、先进表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以一作/共同一作在Natur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顶级期刊和领域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 被引3000余次。申请/授权国内外专利6项,参与制订各级技术标准10余项。曾主持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并担任实验室创始主任,曾参与美国能源部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现担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高级专家、学术期刊Nano-Micro LettersNano Research等的青年编委。

二、招聘信息

  1.招聘方向及人数

本次招聘主要面向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金属-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智能电池、电池安全失效、电池回收、电池第一性原理及机器学习等研究方向8-10人。

  2.招聘要求

1)获博士学位3年内,或者近期内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特立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0周岁,拟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者应符合相关国家相关要求;

3)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化学与化工、环境工程、机电工程等相关专业,或具有电池成组技术、电池失效分析、材料合成与表征、第一性原理计算等经历;

4)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专业基础扎实,踏实上进,具有良好的英文写作能力,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代表性成果;

5)符合国家、学校招收博士后的其他要求。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谭国强、高洪才、骆相宜

联系电话:13488890550(谭)13552991923(高)13543493416(骆)

联系邮箱:tan123@bit.edu.cn gaohc@bit.edu.cnxy.luo@b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