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电子学部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士后» 招聘信息» 信息与电子学部»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招聘公告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招聘公告

一、研究所介绍

  1. 研究所简介

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属于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024年软科排名A类)下的建设单位,1983年获批“电路与系统”硕士点,2003年获批“电路与系统”博士点,是“多模态智能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攻关大平台”和“集成声光电微纳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力量。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为智能探测与感知(雷达/红外/紫外)、智能电磁频谱战、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光电成像理论与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重大疾病智慧诊疗,多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型号。研究所积极与国内相关领域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结合企业与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包括 “魂芯DSP联合实验室”(中电科38所)、FPGA联合实验室(中科亿海微)、太赫兹芯感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冠群信息)、半导体工艺封装技术联合创新中心(诚联恺达);获批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部级,产学研协作类),参建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级),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团队拥有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硕士生导师15名。在读硕博研究生近80人。研究方向:1)智能探测与感知。包括智能电磁频谱感知、智能雷达对抗、智能雷达抗干扰,雷达目标智能检测、跟踪与识别,侦干探通导一体化,植入传感。2)光电成像理论与技术。包括显微热成像、微扫描超分辨力、水下偏振成像,深度学习算法与硬件。3)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包括智能图像处理、智能计算方法,多维多域图像融合,智能异构计算系统,信息安全与人工智能。4)嵌入式系统设计。包括FPGA/DSP高速实时信号处理、RISC-V应用设计,射频片上系统应用设计。5)重大疾病智慧诊疗。包括多维生理信息采集系统,高灵敏度传感通信集成微系统,生理信息大数据挖掘。

  2.带头人简介

傅雄军,教授、博士生导师、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创始所长、“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责任教授、智能电子信息系统学科方向带头人、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 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担任科技部、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军科委等多部委机构人才与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雷达探测感知与智能电磁频谱战技术,主持国家级、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60多项,获部级科技奖二等奖5项,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授权及受理发明专利60多项。多次担任国内外会议的分会主席、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组织委员会委员、特邀报告专家;担任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虚拟教研室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成员简介

高美静:教授、博士生导师,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长期致力于光电成像、目标探测、识别与跟踪、算法硬件部署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

卢继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智能感知与探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感知与识别、探通一体化、重大疾病智慧诊疗。近五年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和行业合作项目十多项,发表多篇行业顶刊论文,为多家单位提供了突破性技术支撑。

二、招聘信息

  1.招聘方向及人数

1 雷达探测与智能感知方向:1

2 智能电磁频谱战方向:1

3 智能图像处理与智慧诊疗方向:1

4)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与封装方向:1

  2.招聘要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年龄不超过35周岁,特立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0周岁,要求:

1)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已取得博士学位且毕业时间不超过3年;或近期内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2)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有很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4)符合国家及学校招收博士后的其他条件。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辛老师

联系电话:18513478667

联系邮箱:804192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