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科学部

教育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士后» 招聘信息» 人文与社科学部»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庞海芍教授团队招聘公告

教育学院庞海芍教授团队招聘公告

一、团队介绍

  1.团队简介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素质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团队致力于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大学治理与教师教育,教学与学习科学、综合素质大数据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团队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优秀团队,核心成员6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2人、中级职称3人;3人具有博导资格及博士后招生资格;均在国内外顶尖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剑桥大学、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承担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各类课题百余项,出版著作和图书30余本,发表论文200余篇。

团队文化有两大特点:一是理论研究紧扣教育实践,追求抓准“真问题”,做好“真研究”,推动“真创新”。二是人文精神融合“精工”学风,仰望星空思考,脚踏实地行动!

拥有两个重要的科研平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1年创建,凝聚了一批中外著名专家学者,惠及五六百所高校,打造了六大品牌活动,创办有电子学刊《大学素质教育》。引领了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推动素质教育思想引领下通专融合培养模式、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博雅工程教育、大类招生与自主选择专业、书院制育人模式等; 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1年创建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荣获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24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支持下,成立京津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成为高校教师发展模式、大学教学学术、大学教师流动、教师评聘制度改革等研究高地,在政府决策及行业发展中发挥智库作用。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1)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主要研究素质教育思想及实践规律;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规律及素质教育制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与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构建;博雅工程教育;大类招生与书院制改革等。2)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围绕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律、高校教师发展、学科交叉团队建设、教学学术与教学创新、教师评价与考核、学术劳动力市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相关研究。3)教学与学习研究:以教育学、学习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为基础,结合不同专业、具体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法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大学生学习行为研究,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研究,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研究。

  2.带头人简介

庞海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理念与实践》等图书16本,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任北理工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期间, 荣获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全国共30个)。研究领域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高校教师发展、教学与学习研究、大学治理。主讲课程有:《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设计与实践》等。

  3.成员简介

王青,助理教授/特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等国家及省部级学术课题五项,在中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与教师、学科交叉团队建设、智慧课程与教学。

曾妮,助理教授/特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个人专著两本,主编教材两本,发表论文多篇。专著《被默许的误认——当代大学教师对教育者身份的理解与建构的质性研究》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库”。研究领域为劳动教育、德育、教师伦理。

胡姝,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行指委和其他司局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科技部等委托的各类课题研究30余项目。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学生发展。

郑佳然,副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社会学博士。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规划课题等多项。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智慧教育、素质和通识教育。

欧阳嘉煜,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博士论文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眼光、人工智能教育。主持2项开放课题基金,参与国家社科重大等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参编著作一本。近年来发表近20CSSCISSCI期刊论文。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核心成员,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子教研室“学习科学讲习所”负责人。

二、招聘信息

  1.招聘方向及人数

高等教育学 大学治理、教师教育

6人。

  2.招聘要求

1)对我们的研究方向有浓厚兴趣,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已取得博士学位,且一般毕业不超过3年;或者近期内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2)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立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0周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有很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4)符合国家、学校博士后招聘的有关要求。

3.博士后未来就业去向:

大学教师,教育研究者,德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教发中心专业人员,课程设计师,教师发展师、咨询师、培训师,以及其他教育相关工作。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庞海芍

联系电话:13520341310

联系邮箱:panghaishao@163.com